出身
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赵衰等跟随公子重耳流亡,先到翟国,赵衰娶叔隗为妻,生赵盾,母子都留在翟国。重耳即位为晋文公之后,将女儿嫁给赵衰,称赵姬,生了三个儿子:赵同、赵括、赵婴齐。赵姬很有贤德,主动提出迎回叔隗母子,并且劝说赵衰以叔隗为正室、赵盾为嫡子,宁可自己做妾。赵盾后来得到晋成公的重用,出于对赵姬逊让行为的感激,向成公提起赵姬还有三个儿子,应予起用,于是赵同兄弟三人也成为大夫。赵同食原,赵括食屏,赵婴齐食楼,故又称原同、屏括、楼婴。
灾难
内讧
晋景公年间,晋楚两国间发生了邲之战,赵婴齐为中军大夫。晋军溃败时,他因早已预备船只,得以率领所部先行渡河撤退,但因没有预先告知赵同、赵括,引起了他俩的不满。赵盾的儿子赵朔娶晋国宗女庄姬为妻。赵朔死后,作为赵朔叔叔的赵婴齐却与庄姬有了私情,赵同和赵括趁机把赵婴齐放逐到齐国。庄姬为此怀恨在心,于是诬陷赵同、赵括谋反,晋景公将赵同、赵括灭门(所以他俩灭门的元凶其实是庄姬(庄姬只是举间者,而栾氏一族才是真正的灭族之人,而非《赵氏孤儿》《东周列国志》等所称的屠岸贾)。
赵婴齐是赵衰之子,与赵同、赵括是同母兄弟,与赵朔父赵盾是异母兄弟。(《史记》卷四三《赵世家》、《左传》僖公二十四年。)“赵婴通于赵庄姬”,这是夫叔与侄媳通奸,属于乱伦行为,因此,赵婴齐遭其二兄的放逐并致死;赵庄姬诬告赵同、赵括谋乱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,当然,也不能完全排除赵庄姬另有其它谋虑的可能。
外患
赵庄姬诬告仅仅是赵氏族诛的起因,而以栾氏为首的诸卿反对势力的倾轧,则是致命赵族的重要因素。赵婴齐所谓:“我在,故栾氏不作,我亡,吾二昆其忧哉!”《左传》襄公二十三年(前550)也说:“赵氏以原、屏之难怨栾氏。”这都表明在晋国内部赵氏与栾氏不仅存在矛盾,而且早已尖锐化、表面化,大有一触即发之势。当赵庄姬向晋景公诬告赵同、赵括之后,栾氏、郤氏便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,于是促成了晋景公对赵同、赵括家族的诛杀。栾氏、郤氏甘愿提供伪证,实质上是借刀杀人,以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。我们知道,晋景公时期,势力较强的卿大夫有荀氏、士氏、栾氏、郤氏、韩氏、赵氏等。其中,将中军者多执国政。自晋景公十三年(前587)“栾书将中军”之后(《春秋》《左传》鲁成公四年。),他两次率师伐郑,一次救郑,一次侵蔡(《春秋》《左传》鲁成公四年。),成为晋国的主要决策者之一,他和郤氏对晋景公诛杀赵族显然起了重要作用(《左传》鲁成公八年条:“韩厥曰:‘昔吾畜于赵氏,孟姬之谗,吾能违兵。’”杨伯峻注曰:“当时晋侯、栾氏、郤氏,皆灭赵氏,韩厥云独我不肯以兵攻赵氏。”)。如果说在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,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,那么,这个人只能是栾书而非屠岸贾。
历史评价
司马迁《 史记》:“汉兵临境,婴齐入朝。其後亡国,徵自樛女。”
吴士连《 大越史记全书》:“王不谨夫妇之端,醸成国家之乱,无足称者。”
史籍记载
《史记·卷一百一十三·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》
《 汉书·卷九十五·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》
《大越史记全书·赵纪》
家族成员
家世
曾祖父:南越武王 赵佗
祖父:赵仲始
父亲:南越文王 赵胡( 赵眜)
后妃
樛王后(樛字读jiū),汉族樛姓,邯郸人。本是赵婴齐小妾,因受宠而被立为王后。其子赵兴即位后,成为王太后。
橙氏,越族 橙姓,揭阳(今广东揭阳)人。通常称她为“揭阳橙女“。她原是当地植橙世家之女,赵婴齐在赴汉朝为人质前娶她为妻,生长子赵建德,但赵婴齐即位后并未立她为王后。
儿子
赵建德,赵婴齐长子,母橙氏,初封术阳候,第五代南越王。
赵兴,赵婴齐次子,母樛王后,获立太子,第四代南越王。
赵次公,母樛王后,曾被父亲派往长安当人质。
赵婴齐的墓葬
赵婴齐死后,安葬于南越国的都城番禺(今广东广州)。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,黄武五年(公元226年),吴国皇帝孙权因听闻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的陵墓多有奇珍异宝,于是派遣吕瑜领兵数千人前来广州挖掘赵佗的陵墓,最终以失败而告终。但吕瑜却挖掘出赵婴齐的陵墓,在陵墓内发现丝褛玉衣和皇帝信玺、皇帝行玺等金印。
1983年,在广州西村发现一座大型的南越国时期陵墓,墓坑长13米,宽6米,曾遭严重盗掘过,残余的玉饰等文物和南越王墓相类似,考古学家推测此墓可能就是孙权派人挖掘过的赵婴齐的陵墓。